进一步看,哲学的前后衍化,总是经历时间之流,展开为一个历史过程,思想形态的先后发生,学派形成的理论先驱与后续绵延,观念的承继和沿革,形成了思想演进的现实画卷。
自然目的的真正实现却在于人,人是自然目的的实现原则。其宗教性的诉求不仅是一种终极关切,而且承认有终极实在。
蒙先生说: 首先的问题是,儒家究竟是不是承认天的先在性、本原性?这是最近重新提出来的一个老问题,说明还没有解决。因为儒学的宗教性问题是我长期以来一直比较关注的问题,我就借这个机会梳理了一下蒙老师对于儒学自然宗教的一个观点。[8] 《人与自然·绪言》,2页。需补充说明的是,此次儒家与宗教——当代中国思想论坛的召开有一个背景[3],即当时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的儒学宗教性问题的又一次大讨论。至若感恩、报恩,需补充说明的一点是,充分体现于儒家的祭祀礼仪中。
但是,儒家的人文主义除了具备这些一般性质之外,还有不同于西方人文主义的特点,这就是,儒家讨论人的问题时,始终没有脱离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之际)这一基本前提。《易》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张载说:诚明所知乃天德良知,非闻见小知而已。
①经济上他主张以井田制解决社会财富的均平问题。张载的社会治理思想同样遵循这样一种思维规律,而我们研究他的思想,也只有遵循这样一种研究层次的递进,才能使理解更加透彻。但在非正常情况下,政府则需要对人们的生活承担支撑作用,因为此时并非个体或家庭不努力工作,而是由于外在环境条件的变化导致生产生活失序乃至无法持续。其三,时是天理彰显的载体。
行权虽然需要依赖人的主观判断,但其依赖的是主观判断的能力,而绝非以主观本身作为根据,因为道义才是行权的根据。正是宋儒使这种局面得到了改观。
就治事来说,张载明确指出了事业发展与知天之间的关系,即阴阳、刚柔、仁义之本立,而后知趋时应变,惟君子为能与时消息,顺性命、躬天德而诚行之也。张载用以实现天人本质贯通的自然理路就是通过《周易》来展开的。张载认为,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儒家政治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是礼治。
象是时中象,时为象之时,二者不可分割。正如张载所言,尚辞则言无所苟,尚变则动必精义,尚象则法必致用,尚占则谋必知来,四者非知神之所为,孰能与于此?(《正蒙·大易》)可见,善治的实现需要以对天道的充分认识和把握为基础,所以认知理路是天人承接的必须设定。所谓兼体就是周知万物,所谓不累就是不为万物之客形客感所滞,而能一贯气理天道于万物,使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实际上,这三个层次也是思想展开的逻辑线索,即通常人们进行思考必然先有一定的思维基础,这些思维基础包括某种价值取向、前置观念、思维传统等,在整个由对象引发的思维过程中,这些基础性的东西往往贯穿始终,以获得思维的统一性。
对于仁政善治而言,三者缺一不可:井田而不封建,犹能养而不能教。明患而弥其故,故曰藏往。
精义时措,故能保合太和,健利且贞。(参见林乐昌)任自然是道家治术,其本质是无为和尊崇自然而然。
他指出,仁政必自经界始(《张载集·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要之立乎大中至正之矩。宗法不立,则人不知统系来处。一君而体二民,二民而宗一君,上与下皆君子之道也。而以《易》为基石,借鉴佛老的辩证思维与形上追溯,恰恰能够补足儒学在天人逻辑承接方面的欠缺。二程评价他的学问为用力太深,恐怕会有滞碍处。
……经正则道前定,事豫立,不疑其所行,利用安身之要莫先焉。张载儒学正是通过以体证道、以用验道,楬橥了儒道自足的理论高度与实践路径。
由自然理路可推出天人之间发生关系是必然的,而且天道决定着人道。既然有了尽性诚明的理路,为什么还需要穷理明诚的理路呢?张载指出:理不在人皆在物,人但物中之一物耳,如此观之方均。
在张载看来,万物万象在本源上都是顺理不妄的,这是不由自主、不可抗拒的。张载指出,万物乃客形,万象皆客感,物象均会随气之聚散而不断变化。
礼治在张载看来其实也是法治,因为礼源于《易》,是圣人之成法。(《经学理窟·宗法》)宗(子)法对于朝廷政治同样重要:宗子之法不立,则朝廷无世臣。在张载这里,自然具有体的意义。在中国古代,宗(子)法是社会自治的重要依据,隶属于国法大系,得到政府的公开承认和支持,对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起着有力的补充和辅助作用。
4.贵时行 张载重《易》,而《易》重时,因此张载对于时有颇多重要的认知。孔子则指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而要实现这种嘉会,就需要有一套既合乎各方特点、满足各方需要,又有助于它们在会通中互利互惠、和谐美好的规范,这个规范就是礼。注释: ①除经济与政治外,社会治理当然还包括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活动,但这些方面不论是其问题的根源还是解决的方法最终都还要落在经济与政治治理中,且相互搅扰不易区分,所以本文不作细分。
具备这样的认知能力的人,乃因其至诚而能够全体把握天道,所以知周乎万物,仁体物不遗。这就解决了天与人在本质上的一致性问题。
而要达到这种同心同德的状态,则需要立信。张载以《易》为宗,以《中庸》等儒家学说为体,批判地借鉴了佛、老两家的思维方法,形成了一套全新的天人关系概念系统,继而则天及人——以天道为则,推及人道,对儒家的思想体系进行了有效诠释,并提出了自己的社会治理思想。其次,行亨德就是能使天下会通,这是优化配置各种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的能力。而行权者要具备即道的素质,则必须通过志学博文、强礼集义等工夫。
人类往往执著于物象而不能与时消息,张载认为这是必须矫正的:成心忘然后可与进于道。张载说:形而上者,得意斯得名,得名斯得象。
关 键 词:社会治理 天人关系 《正蒙》 张载是宋明理学的开山大儒之一。欲养民当自井田始,治民则教化刑罚俱不出于礼外。
这个合既指性与知觉是心的认知功能得以发挥的两个基础,又指认知是这两方面的相互(感合)作用,更指认知活动有两种形式。可以说,在张载这里,圣人君子这类知识精英可以上达天道、下及人道,是实现天人关系逻辑承接的关键环节。